周国桢,男,1931年生,湖南省安仁县人。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原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美协江西分会副 主席、江西雕塑协会会长、景德镇市美协名誉主席、高岭陶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1988年被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 工业科技先锋”称号,1991年被定为景德镇市拔尖人才,1992年荣获政府特殊津贴。他是我国当代著名陶艺家、画家,又是陶艺教育家,被中外誉为“中国 当代陶艺发展的一面旗帜”、“现代陶艺创作先锋”和“陶艺泰斗”。1992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当代杰出的陶艺家、画家,更是杰出的陶艺教育家。曾被 英、美等国多家国际名人中心列为“世界名人”,1992年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授予其“世纪勋章”。曾在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馆、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等地举办个展十多余次,于澳门及新加坡等地联展多次,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及海内外私人收藏其作品甚多;四川美术出版社、香港文化促进中心等 为其出版了专辑。英美等三家国际名人中心将周国桢列为“世界名人”;1992年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授周国桢“世纪勋章”。
周国桢艺术评价
周国桢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现代陶艺家。他创作的现代陶艺作品不仅数量巨多,收藏遍布国内外,而且总在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现代陶艺发展之潮流,极具学术研究之价 值。有人认为,我国的现代陶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西风”吹过来的,但是,凡对周国桢及其作品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承认,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创作 的陶艺作品就已基本具备了现代陶艺的特质。到20世纪80年代初,他已创作了以《雪豹》为代表的一批成熟的现代陶艺佳作。更难能可贵的是,周国桢教授从没 有停歇过对现代陶艺的思考、开拓和创新,其造型、其材料、其工艺、其境界都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准,先后创作了“朦胧时期”、“唯美时期”、“古风时期”、 “新表现时期”等四个风格特点非常明显的系列作品。今天,当我们面对创造了艺术品格和学术地位丝毫不亚于世界一流的现代陶艺家的周国桢教授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周国桢教授值得CHINA和china骄傲。
周国桢教授还是我国著名的陶艺教育家。他从1976年开始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达21年之久,曾担任过学院美术系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要职。今天 可以说,在中国陶艺界许多人都与周国桢教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学缘和师生关系。即是说,他的徒子徒孙已遍布国内外,不少人(如朱乐耕、吕品昌等)已成为中国 乃至世界陶瓷艺术界的学术带头人。以现代陶艺作品《生死时速》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的孟福伟是他的徒孙……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周国桢教授在陶瓷艺 术教育上的突出贡献和崇高地位毫不为过。
因此,学术界、评论界、艺术界评周国桢教授为“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先锋”、“中国现代陶艺泰斗”、“世界级的现代陶艺 家”、“真正的世界第一”等是有根据的。实际上,如果从中国乃至世界现代陶艺发展史角度看,“周国桢教授本身就是一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史,是一位极具世界 美术史意义的现代陶艺家”。
周国桢艺术风格
周国桢1954年来到景德镇,当时景德镇的传统瓷雕,基本上是清一色的佛教题材,在表现形成上是白瓷加彩二次烧成。如何打造一个新天地,走出一个新路子, 是周国桢终生追求的目标。周国桢认为,艺术作品代表了今天,才能更有价值留给明天。周国桢的创作生涯可大致分为四个不同时期,即“朦胧时期”、 “唯美时期”、 “古风时期”和“新表现时期”,这四个时期面貌各不相同。
朦胧时期
五十年代以儿童题材为主,1955年全国的“除四害”运动,造就了亿万中国人民迎接春天的到来;1958年塑造了在人民公社运动中老太太照看儿童的《好阿 姨》形象;1960年创作了反映自然灾害的《东山在望》等。作品无不紧扣当时的现实生活,为景德镇的陶瓷雕塑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所谓“朦胧时 期”,是指虽然在题材上跨越了一大步,然而,在具有丰富材料的陶瓷装饰上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和运用,陶瓷雕塑应有的语言特色还没有显现出来,对它还处于朦胧 的认识时期。
唯美时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周国桢开始追求造型语言、形式的完美和丰富的釉色表现效果,有些作品有一种强烈的瞬间视觉效果,并加强了内在的感染力,体现了造型与釉色 的完善结合。1960年后创作了一批高度概括,线条流畅的表现形、神、理、趣的意味,自我的意识正在不断加强,如《独立》、《西班牙舞》,《母子羊》、 《母子鸡》、《天亮了》等动物题材作品。
通过尝试努力,他探索到不同的造型适用不同的颜色釉,使景德镇瓷雕白瓷加彩一统天下的局面焕然一新,让神奇莫测、千变万化的高温色釉又有个能充分展示的新 天地。这时期周国桢作品的釉色效果可以说是集全国之大成。但这五光十色的高温色釉,只是为陶瓷雕塑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因而将这一时期定为“唯美时 期”。
古风时期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周国桢立足本土意识,然后又把自己的艺术视野扩展到遥远的西北文化,一次又一次从大西北的“黄色文明”中寻求生命重新唤起的力 量,从而产生了他的古风时期的系列作品。把从原始艺术中体味到的“雅拙”,从汉代雕刻中感受到的“力度”,从唐代艺术中领悟到的“博大”和自己的感性生命 意识融合一体,塑造出一个充满人性的动物世界。周国桢从无意的残缺肌理的出现到有意的残缺肌理的追求,结果便出现了各种各样残缺肌理效果,这朴素美、残缺 美,正符合当今世界所追求的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如集珠的《波斯猫》、气泡的《黑叶猴》、缩釉的《金蟾》等。
他崇尚我们民族的意象化朴素、自然天成的艺术,大胆的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匣钵土、大缸泥、紫砂泥等。因而,1985年后又出现了古朴粗犷、手感泥味的大写 意作品,从而彻底的从民间艺术向纯艺术迈进了一大步,如作品<落叶归根)、
新表现时期
经过三个不同时期在材料上,手法上的变革,周国桢的创作生涯又开始了一个最富革命性的变革过程。这个过程使周国桢从更高的层次燃起对人生欲求的火焰。这一 时期的作品,更多的强调了艺术家自我精神的升华。他注重把握感情的偶发性和随意性:注重材料的偶发性和随意性;注重材料自身的表现力和泥土的运动;以及火 焰的适应和运用。
他用一种民间做大缸盘条成形法,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如作品《斑马》、《角马》、《犀牛》等,另一种方法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见过的打泥板卷筒的方法,如作品 《静观》、《犹猪》、《羚羊》等。完全没有雕塑成型的感觉,可以说是现代陶艺真正的表现语言。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民间的,又是民族的。在新表 现时期中,这些作品自身所构筑的框架显现出一个富有深刻内涵和情感的视觉世界。
周国桢作品展览
中国美术馆作为中国最高艺术殿堂,是我国国家级造型美术博物馆,主要承担着中国现当代美术作品的收藏、研究、展览和交流任务。它对来此举办个人作品展的艺 术家有着严格的标准,其中之一必须是中国美协会员,另外在陶瓷界,一般作品属于工艺品范畴,不具备艺术品的资质,因此极少有人能登此大雅之堂进行个人作品 展览。在中国美术馆陶瓷界个人办展的历史上,有一个人的名字格外瞩目,那就是被誉为“世界陶瓷第一人”的我国陶瓷艺术泰斗,一代宗师周国桢先生,他不仅是 第一个进入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的陶瓷艺术大师,而且一生中有三次这样的殊荣。
第一次作品展
1979年,大师应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之邀,参加了在首都举办的"小型雕塑联展".郁风为之撰文《欣喜之余的呼吁》发表在《光明日报》;作品以其具有深刻生活内涵的感染力,受到中外舆论的关注。
第二次作品展
1986年,中国美协在中国美术馆主办“周国桢陶瓷艺术展览”;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文联均录放新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钱绍武撰 文《周国桢陶雕欣赏》,于《人民日报》刊登;原定由《中国雕塑》编辑部、中央美院雕塑系联合召开的“周国桢陶瓷艺术座谈会”也破格改由中国美协组织召开。 大师本人在北京受到最高礼遇,在京艺术家、文艺评论家、中央美院、工艺美院的同仁也都参加了盛会,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座谈会上钱绍武教授说:“对周国桢作品的研究和验收,不是我们几个人能搞出来的。我相信周国桢的艺术将会得到全世界的验收。历史会对他作出适当的评价。
当时连一些外国使馆官员也久闻盛名前来一睹大师作品的风采,一时间在京各大报刊电视媒体纷纷报道此次展会的盛况,大师成为首都各大报刊的新闻人物,轰动京华。王朝闻、钱绍武等 多次撰文予以高度赞扬。《人民日报》、《新华文摘》、《嘹望》周刊、《艺术世界》、《美术丛刊》等报刊杂志,发表了他数十件作品。盛赞他既是景德镇"清代 遗风"的反叛者,又是勇于反映时代精神的创造者。《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录》、《瓷都艺星》等专版评介其人其作。《文汇报》头版发表《美啊!周国桢的动物雕 塑》的评论,盛赞其艺术。原国务院副总理在观展后对周国桢说:“很好,你这条路子走的对,走得好!”“知音难得,你的作品追求的是神形理趣的高度结合。” 国画大师刘海粟对他赞叹道。著名艺术家王朝闻先生这样称赞他“周国桢在艺术风格上拙中见巧,形象耐看,越看越美,构思巧妙,仿佛自然而然记录其所见”。“我最近见到的人都在赞美你的作品,都叫我来看看,今天我来了,确实很好,你的成果为国争了光”,国画大师李可染对周国桢这样说。“我欣赏你的创造精神,你的东西在日本可算是国宝级藏品”,原中国美协副主席华君武当面对周国桢这样说。
第三次作品展
据海度艺术俱乐部有关人士透露,为庆祝周国桢大师80大寿及60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2011年11月11日至20日由文化部艺术研究院、中国美协、中央 美院三家单位联合为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作品展。这是周国桢有生以来第三次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进行个人作品展,惊世创下的中国美术馆办展记录,至今无人 能及。前两次都精彩非凡,值得铭记回味,相信第三次也必将辉煌呈现,引领人们一睹大师巅峰的精艺风采。
60年来,大师一直在延续着自己的"梦",他开创了一个时代,引导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新潮流。从创造高温色釉的"动物世界"到寻求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的契 合,先期的概括、夸张、幽默,有雅拙之美;后期的古朴、沉雄、大巧,有古拙之力。不只是让陶瓷从工艺品提升为艺术品,更在陶瓷具体表现手法上进行了无数创 新。其在大型雕塑上的成就无人能及,其所营造残缺美的造诣更是震撼了世界,甚至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像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