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瓷器的极品

日期:2017-06-07 16:20:03 来源:admin 点击:

2017年香港的拍卖行以2.2亿港元(含佣金)卖出一件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2014年香港的拍卖行以2.8亿港元(含佣金)卖出一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如此天价之物,莫非就是明朝瓷器的极品?笔者以为未必然。

明瓷官器的顶峰在成化。对此,古人早有所识,今人亦有所知,孙瀛洲先生说:“成化官窑烧造的瓷器,质良色精,创作技巧为明代八大时期(永、宣、成、弘、正、嘉、隆、万)釉上彩瓷之冠。”


65.jpg


成窑夺冠,大概确实与万贵妃有关。万贵妃对成化帝的怜爱和成化帝对万贵妃的宠爱,是一段不争的史实。史载,万贵妃曾有不惜重金收罗各项“奇技异物”的举动,既是皇家需要,又肯出高价收购,“鬼工妙器”的出现就是理所当然。史有所记,当时无锡有工匠将龙眼大小的象牙雕成葫芦状,“中藏杂器数十事,皆象齿所造,微细不可数,用黑角小盘一枚,如当三钱大,然后倾葫芦中物入内,则黑白分明。盘上有字曰某年某月某人造……中有浮图一,长如粒米,亦有七级,每级就上锁一斫,束之一水桶上,有连环作铁索状,每环圆转相交,如麻粒大。其他如剪刀、琵琶、烛台、镜奁、炉瓶之类,悉如麻粒,而规制俨然。人玩时鼻息稍麄,则触而飞起。”这当然算是一件“鬼工妙器”。作为瓷作的“鬼工妙器”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那便是成窑脱胎彩瓷,那才是明朝瓷器的极品。

关于那种成窑脱胎彩瓷,在笔者有限的视野中,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馆似乎未见披露。海外的那些著名博物馆中也不见踪影。故而在那些只以亲眼所见为叙事对象的专家学者,在关于斗彩、关于成窑的专著的文章中,不见对成窑脱胎彩瓷的评价,甚至连“脱胎”一词也很难提及。


66.jpg


其实“脱胎”一说,早就有之。《陶录》说:“脱胎器薄,起于永窑,永窑尚厚,今俗呼‘半脱胎’。另有如竹纸薄者一式,俗以‘真脱胎’别之。”说其制作的高难,是“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现今网上对“脱胎”器也有阐释:“薄胎瓷,指一种轻巧秀丽、薄如蛋壳的细白瓷。通常又称脱胎瓷,是形容它薄到几乎没有胎的程度。‘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这两句古人咏薄胎瓷的诗句,形象的描绘了这种瓷之薄。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胎,最艰难也最紧要。胎体成型后,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挂釉那面的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此刮面上施以釉汁。坯体在利篓上取下装上,反复百次之多,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么薄。在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厚,多一刀则报废,稍不留神,一个喘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因此非技术精湛的制瓷名手,是不敢问津的。烧好后,似乎抽去了胎骨,‘脱胎’之名由此而来。”关于这种成窑脱胎彩瓷,在考古学文化上是有所指认的,上世纪末在景德镇成化官窑遗址,出土了成千上万釉质如白玉胎薄如卵壳的瓷片。如此高的报废率,足以可见称之为“鬼工妙器”的成窑脱胎彩瓷,何其难得!

(来源于华夏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