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丽阳窑遗址:历经沧桑见证变迁

日期:2017-05-09 17:28:28 来源:admin 点击:

13.png


这是一座因陶瓷而兴的城市,陶瓷文化遗产是这座城市的标签。这是一座有独特包容性的城市,绵延千年的窑火,不灭的是对美和创造力的追求,不变的是陶瓷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今天,活态的景德镇正在醒来,考古发掘揭开地下埋藏千年的瓷窑遗址,出土了大量传世不见的瓷器遗存,清理出序列完整的窑炉作坊遗迹,为解读古代景德镇陶瓷生产提供了珍贵信息。丽阳窑遗址便是其中之一。

丽阳古窑遗址位于我市西南约21公里的昌江区丽阳镇彭家村和丽阳村之间的瓷器山西坡和碓臼山南坡。烧造时间从五代到明代,是景德镇市区以外—处相对集中的瓷器生产地。2004年12月,在景德镇御窑发掘的故宫博物院王光尧、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员王上海、张文江和李育远等考古老师根据当地村民提供的线索发现了古窑址。2005年7月,由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三家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丽阳古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对周围进行了考古调查。

通过为期3个月的考古发掘,专家在丽阳村碓臼山南坡发现一组元代龙窑,其中一座龙窑长24.3米、最宽处4米,窑内有未经扰乱的匣钵摞叠成柱状排列。和以往发现的龙窑相比,具有短而宽的特点,特别是窑膛、窑口、窑床上存有大量未经扰乱、处于初烧状态、匣钵摞叠成柱状排列的遗迹现象,令专家啧啧称奇,均表示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这些遗迹现象是研究和复原当时装烧工艺(每窑的装烧量、窑内空间匣钵排列方式、窑内通风情况)极其重要的原始材料。另外,该龙窑凿岩而筑,这在江南龙窑中也属罕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龙窑窑炉型制比较特殊,火膛较深大,窑炉左右两壁外弧,炉壁近火膛处微内缩,尾部砌成圆弧形且没有龙窑常见的排烟孔等设施,这几点都是明代典型葫芦形窑的主要特征。丽阳出土的元代晚期的龙窑窑炉型制揭示了龙窑向葫芦形窑变化的过程,在陶瓷窑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同时,在彭家村瓷器山的西坡发现有明代早期(正统、景泰年间——十五世纪中叶)的葫芦形窑炉一座,长10.9米、最宽处3.6米,窑门、火膛、窑床保存较完好。该窑的造型上承景德镇珠山官窑明代洪武、永乐时期的葫芦形窑,下接景德镇市湖田窑明代中期的葫芦形窑。专家称,该窑的发现,填补了明代景德镇地区葫芦形窑发展序列的空白。从葫芦形窑自身型制展示的变化过程,也印证了《天工开物》对葫芦形窑炉型制的记载,其史料价值尤为重要。而该葫芦窑遗址出土瓷器的釉色品种有元代青白瓷、明代青花、仿龙泉釉瓷器、仿哥釉、黑釉等,造型有碗、盘、高足碗、高足杯、罐、执壶、炉、盏等。

据了解,明代早期民窑仿哥窑和仿龙泉釉瓷器是以往不为人所知的,这次考古发掘丰富了学界对明代早期景德镇地区民间窑场生产色釉瓷器品种的认识。而青花、白釉、仿哥釉、仿龙泉釉瓷器品类与造型的统一,又说明在同一座窑场内器物的形制并不因釉色品种的不同而有差异,这对陶瓷考古进行类型学研究尤其具有提示作用。同时,元代龙窑遗址出土的青瓷碗、盘和明代窑址出土的青花折腰盘、高足碗等器物的产地也是以往不知道的,这次发掘所得资料对研究传世和出土的同时期青瓷、青花、仿龙泉釉和仿哥釉瓷器的产地均具有标尺意义。

这一考古成果获评“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丽阳窑遗址又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该遗址的保护围栏建设及植被清理工程已经完成,也被列入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